close

少年殺手廖國豪一句:「都是台灣教育害了我!」不只我激動不已,媒體也喧騰好幾天,我很仔細的讀了各方神聖對這兩句話的詮釋,總算在昨天看到漢寶德先生在中時的評論〈教改豈能忽視文化傳統〉(2010-08-31),只有他看見真相!

 

漢寶德先生說:「家長們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,而且希望他們考上重要的大學。誠然,今天的大學已經可以輕鬆考進去了,但要念台大等名校,還是非拚不可。不管你用甚麼方法改變入學的方式,有一個條件是不變的,那就是好的學校要收好的學生。入學方法的改革,如果不是入學考試就是平時課業的成績。但是平時課業中老師怎麼判斷學生成績呢?還不是要考試嗎?」

 

因此當教育部長揚言要開罰「國中一開學以模擬考做收心操的學校」時,我只能說:「哪一間國中不這樣?既然全部要罰那何必罰?」從我實習開始,國中就是這樣的生態,十幾年來教育部是真的不知道,還是打官腔?當全部的人都「違規」時,該做的不是消極的處罰,而是檢討「為什麼大家要反其道而行」?

 

僅僅以自己為例,能為學生做的是:把課上得生動有趣,使學生喜歡國文,他們有唸書的動機,我就不必考太多試逼他們唸書,最低限度的考試只為了「幫助他們檢視自己是否念對方向」「維持公平的能力測驗」,並且盡量不以成績評斷學生個人高下。

 

但現實是什麼?那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迷思緊緊纏繞所有的成人,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,誰能勇敢地賭上孩子的人生、學校的興衰?君不見基測滿分狀元攻佔媒體版面,學校以此沾光可再享幾年「升學率佳、辦學用心」的名聲、老師不怕學生少自己可以不用被超額、相關的補習班更是荷包滿滿……

 

現實是什麼?開學第二天國三第一次模擬考,第一節考英文,範圍是國一第一、第二冊,三分鐘後第一個學生趴下,五分鐘後增加到五個,整個早上三大節的考試,吾班大約有十個學生是來「陪考」的,不用問,因為看不懂、不想寫、寫了也只是用猜的而已。

 

你唸過國中嗎?你還記得一年級的英文有多簡單嗎?諷刺的是,吾校好歹也是一間以雙語辦學出名的學校,我們從一年級每週有兩天要看電視學英文,段考加考聽力測驗,我們這些國三「陪考」的孩子,他們的英文到底是怎麼回事?

 

每天每天看著這些枯坐教室、兩眼無神的學生,我真是心疼,他們只是書念不來而已,卻要把寶貴的青春浪費在以智育為上的教室裡,他們有很多人體育很厲害、空間概念強、手很巧、擅長跳舞、畫畫或唱歌,但是每個禮拜頂多體育兩節、家政一節、音樂一節,所有的空白時間學校都排了複習小考,每個月一次大考,他們能做什麼?發呆、睡覺、偷玩手機、偷看漫畫、等畢業。

 

他們是學校裡的漫遊者、教室裡的局外人,當我聯絡家長請他們關心孩子總是整晚掛在網路上時,家長也只能無奈地說:「孩子書念不好沒關係,只要不出去跟人家鬼混、變壞,待在家都隨便他,我會叫他早點睡。」

 

學校輔導室為這群孩子增加了所謂的「技藝班」課程,一週只有一天進行試探性的教學與操作,杯水車薪,他們需要更多的嘗試與訓練,但是請問教育部為他們做了什麼?能想辦法為孩子找出路的家長有幾個?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裡,老師還能為這些學生做什麼?我連帶他們打球都是「違反校規」!

 

為什麼學校的第八節輔導課不能只針對學業弱勢的孩子開課?為什麼只能開跟升學相關的科目,卻不能開社團、體育課?明明就已經上那麼多課了,為什麼晚上還要去補習班「超前進度」?為什麼大家只把資源投注在菁英學生上,犧牲了多數的孩子?為什麼這個社會的觀念已經比較多元了,大人還是給孩子壓力,要求他們考上最頂尖的學校?

 

即使是菁英學生,他們也是有苦說不出,整日在數字的高低起伏裡掙扎,忍受大人成龍成鳳的期許、自我的否定與質疑,沒完沒了的比較與競爭,從早到晚埋首桌前苦讀、寫考卷,再對求知有熱情的人,這樣活著,誰能不懷疑人生在世到底有何意義?

 

也許廖國豪的控訴不盡公平,但他的確點出很殘酷的現實:台灣迷信菁英教育的價值觀再不改,我們的社會就要一再因為放棄了像廖國豪這樣的孩子,付出即使是二十億也挽不回的慘痛代價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ja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